【阻斷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的有效方案】(下)
肆、證明
何以證明COVID-19的流行係藉由「空氣傳播」呢?COVID-19爆發以來肆虐全球,越來越來的研究與報導證實Coronavirus會透過氣流傳播,摘錄部分要點,如下:
1.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團隊Renyi Zhang, Yixin Lib, Annie L. Zhang, Yuan Wang, and Mario J. Molina,發表最新有關COVID-19疫情的研究結果,確定空中傳播是COVID-19傳播的主要途徑,只保持社交距離是不夠的,戴口罩更能有效地保護自己與他人。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10/2009637117
2.239名科學家打臉WHO:認證新冠病毒可透過空氣傳播。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82097
3.30歲毒后!韓星巴克內「脫口罩」喝咖啡害58人染新冠,病毒從「空調」大放送。
4.患者說話噴飛沫,研究:病毒在空氣中可懸浮逾8分鐘。
5.打噴嚏噴出的病毒飛得比你想像中更遠!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11151.html
6.瑞士成功研發光學生物傳感器,檢測空氣中是否存在肺炎病毒。
https://unwire.hk/2020/04/23/ein-optischer-biosensor-fur-das-coronavirus/fun-tech/
7.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科學摘要: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和潛在的空氣傳播,修正呼吸道病毒SARS-CoV-2可以多種方式傳播,包含:接觸、飛沫和空氣傳播。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more/scientific-brief-sars-cov-2.html
8.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科學: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的空氣傳播。液滴中的病毒(大於100μm)通常會在距源頭2m內且數秒內掉落到地面,並且可以像微小的砲彈一樣噴灑到附近的人身上。由於其有限的傳播範圍,社交安全距離可減少了對這些液滴的暴露。但氣溶膠中的病毒(小於100μm)可以像煙霧一樣懸浮在空氣中數秒至數小時之久並被吸入,其高度集中在受感染的人附近,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在附近感染人群。但是,含有傳染性病毒的氣溶膠也會傳播超過2 m,並積聚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氣中,從而導致超擴散事件。患有COVID-19的人(其中許多人沒有症狀)在呼吸和說話時會釋放出數千種載有病毒的氣溶膠,而其釋放的飛沫要少得多。因此,吸入氣霧的可能性遠大於被液滴噴射的氣霧,故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防止空氣傳播上。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0/02/science.abf0521.full
此外,近期英國著名的醫學期刊「The LANCET」於4月15 日發表了評論,更進一步歸納提出10 個科學證據以支持SARS-CoV-2經由空氣傳播的可能。參考網址:https://www.thelancet.com/,如下:
1.超級傳播事件導致大量的SARS-CoV-2傳播。實際上,此類事件可能是大流行的主要驅動因素。合唱團音樂會、遊輪、屠宰場、護理院和安養設施等場所中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房間大小、通風和其他變數的綜合分析顯示特定模式(如下面討論的基本傳染數(R0)的遠距離傳播和過度散佈)與SARS-CoV-2的空中傳播一致,而不能用飛沫或接觸來充分解釋。這些事件的高發生率強烈地說明了這一點,表明病毒藉由空氣(氣膠)傳播是占主導地位。
2.在全世界的隔離旅館中已記錄了相鄰房間中人與人之間SARS-CoV-2遠程傳播的機會。從歷史上看,只有在完全沒有社區傳播的情況下,遠程傳播才成為可能。
3.無咳嗽或打噴嚏之無症狀帶原者的傳播很可能佔全球所有SARS-CoV-2傳播至少三分之一,甚至高達59%,而且也是支持SARS-CoV-2在全世界各地藉由空氣傳播的方式。由科學直接測量顯示,人們說話時會產生數千個氣膠顆粒和極少量大液滴,這又再次證明了SARS-CoV-2經由空氣傳播的可能性。
4.SARS-CoV-2在室內的傳播要比室外的傳播機率高,如果室內通風良好將大大降低感染機率。這兩種現象都支持病毒主要通過空氣傳播的途徑。
5.在醫療機構已經發生了多起院內感染,理論上醫院裏應有嚴格的接觸和飛沫液滴傳播的預防措施,並使用了適當個人防護設備(PPE), 但醫護感染仍然發生。
6.在空氣中發現了活性的SARS-CoV-2。從實驗結果,SARS-CoV-2在空氣中最多可傳染3hr,半衰期為1.1hr。在沒有經過產生氣膠的醫療手術COVID-19患者所居住房間中及被感染者汽車的空氣樣本中鑑定出了活性的SARS-CoV-2。儘管其他研究未能在空氣樣本中採集到活性的SARS-CoV-2,但這是可以預期的,對於能在空氣傳播病毒的採樣技術上是十分有挑戰性,原因包括:(1)某些採樣方法採集微粒的有效性;(2)採集過程中病毒脫水;(3)由於採樣集氣時的衝擊力導致病毒破壞(導致喪失活力);(4)採集過程中病毒的再氣膠化;以及(5)病毒殘留在採樣設備中。同樣的對於兩種公認主要從空氣傳播的疾病「麻疹」和「肺結核」,也未能從室內空氣中培育這兩種病毒出來。
7.SARS-CoV-2已在COVID-19患者的醫院空調系統中的的空氣過濾網和風管中發現。這些位置只能透過氣膠傳輸才可能到達。
8.關在籠子受感染的動物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動物通過空氣風管與單獨籠養的未感染動物相連,顯示出SARS-CoV-2只能經由氣膠傳播途徑來解釋。
9.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研究提供強有力或一致的證據來駁斥SARS-CoV-2空氣傳播的可能性。雖然有些人與被感染的人共享同一間的空氣後仍避免了SARS-CoV-2感染,但是這種情形可以用多種因素來解釋,包括:(1)感染性個體之間病毒釋放量可能有幾個數量級的變化;和(2)不同的環境(尤其是通風)條件。從來自多個國家的追踪數據,高度帶原者和環境變化意味著少數主要病例(尤其是散發高量病毒的個體及在室內擁擠和通風不良的室內)佔了二次感染的大部分。SARS-CoV-2在呼吸道病毒載量的巨大差異並不代表SARS-CoV-2無法通過空氣傳播,因為該病毒R0值(估計為2.5左右)比麻疹(估計為15)低。尤其是因為R0(這是平均值)並未說明有少數感染者能散發較高病毒的事實。COVID-19的R0值過度離散在已有充分記錄顯示。
10.目前僅有有限的證據支持全世界長久以來認定的兩種主要傳播途徑,即飛沫和接觸傳染。雖然在鄰近的兩人之間的感染很容易被認為是SARS-CoV-2飛沫傳播的證據。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人們共處一室時,近距離傳播以及少數幾個人的遠距離感染更可能是由於被感染者呼出的病毒氣膠傳輸到較遠距離稀釋而造成的。這種錯誤的印象來自於長久以來醫學界對於通過近距離傳播意味著飛沫和接觸感染途徑的假設以排除麻疹和肺結核的氣膠傳播途徑,這已成為醫學界如教條般堅信不疑,忽略了對氣膠和飛沫的量測及定義釐清,這些量測揭示了對於在呼吸活動中產生的氣膠數量龐大以及各種粒徑大小顆粒的欠缺考慮。如定義氣膠和液滴之間的粒徑分界為5μm, 但由病原體咳嗽排出的飛沫粒徑大小並非均一,其中粒徑在數微米的飛沫嚴格來說亦屬於氣膠,但因顆粒較大很快就會沉降,其影響範圍屬於短距離(1-2公尺)。若有粒徑較小但含有病毒的口水液滴即可能懸浮於空氣中較長時間並傳播較遠距離,所可能傳播及影響的範圍亦愈廣。有時人會提出爭辯認為,由於飛沫液滴大於氣膠,因此它們必定含有更多的病毒量;但事實是,在進行顆粒大小量化病原體濃度的疾病研究結果中,較小的氣膠反而顯示出比液滴含的病原體濃度還要高。
總之,忽略以上10 種整體且有力的科學證據基礎,卻只憑因為在一些空氣樣本中缺乏存在有SARS-CoV-2的直接證據,而來懷疑病毒在「空氣傳播」的途徑的可能性,根本是一個科學上判斷的錯誤。全世界陸續都有科學研究提出一致的及有力證據表示,人們對於SARS-CoV-2是會通過空氣(氣膠)傳播途徑而感染的。儘管其他兩種傳播途徑也會貢獻感染的機率,但The LANCET認為空氣傳播途徑可能會占主導地位。醫學及公共衛生界不應該再懷疑「空氣傳播」的途徑而拖延,必須立即採取相對應的行動來防制COVID-19疫情。
伍、對策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終於在今年5月7日公告認同,氣(溶)膠(Aerosol)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經由呼吸攝入!
沒有人說「飛沫或液滴傳播」與「接觸傳播」不重要,但「接觸傳播」只要將手洗乾淨,就可以終止並阻斷病毒的持續傳播。目前美國、印度、巴西前三大確診國家人數累計已超過七千萬人,難道這麼多人都不會洗手嗎?多是與確診者「飛沫或液滴傳播」與「接觸傳播」,所以才被感染的嗎?顯然不是的!
根據國內呼吸防護相當資深與權威的研究學者,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陳志傑教授的研究指出,台灣五月份COVID-19形成破口後確診數降不下來,是因為大家只配戴平面口罩,染疫者呼出的較小微粒無法被平面口罩完全攔截,排出於密閉的室內環境之中,而健康人配戴平面口罩,對自身的保護不足,可能只有30〜70%,所以造成確診數仍繼續維持,不易降下來的主因!
因此,從科學與實務的觀點,吾人強烈建議,近期民眾進入較高感染風險區域,如台北市萬華區、新北市板橋區等,或搭乘各種大眾交通工具、購物、通勤、上班、上學等有人群密集且密閉不通風的場合,最好能適時地配戴「N95口罩」,雖然辛苦,但應該是目前個人防護COVID-19,除了疫苗之外,可以有效阻斷國人持續藉由「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的最有效方案。
本文轉自:副理事長洪明瑞 臉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27837131402445&id=100025284999047